1992年夏天,上海浦东腹地张江一方17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高科技”命名的开发园区,从地理上链接起浦东贸易、金融、制造的三大点状布局,同时从功能上为浦东的飞速崛起写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这行至关重要的“源代码”。
正如同代码目不暇接的演进,28年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富集的科创生态和彬彬济济的人才,张江正在担负起全球创新策源地的使命,向世界诠释其作为“科学城”的要义。
“张江的功能定位建立在浦东立足全国、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开发开放的重要背景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富有前瞻性地开始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产业。”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侯劲回忆说。
与这些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产业同时期进入张江的,是一批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产业与科研“两条腿走路”,是张江秉持“高科技”之名独一份的创新。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就在那时从浦西迁移至此。离开了旧址近半个世纪发展形成的科研氛围,浦东新址又“周边什么都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坦言当时“有点忐忑迷茫,又觉得充满希望,坚信应把研究所的发展融入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大环境发挥作用。”
陈凯先介绍,药物所来到张江,一方面推动中科院与上海的合作愈加紧密,最终带动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等落地张江,另一方面药物所有更大的空间建立起一系列研究中心,药物研发体系日趋完善。
科学先行,成为产业发展的引航灯。华领医药董事长陈力曾就职于美国罗氏制药,于2003年将罗氏制药研发中心引入张江,因为“当时到张江一看,做医药研发创新的基础设施都在这里了。”
如今,张江聚集了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累计获得新药逾50个,在研新药品种逾400个;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此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而张江人工智能岛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唯一的“AI+园区”实施载体。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标杆企业紫光展锐CEO楚庆称张江“就像有地心引力一样,一步步走进来,越发展越离不开。”
“信息产业非常复杂,没有一家企业能独立打造整条产业链。而在张江,产业链从最上层的智能操作系统、硬件、芯片设计等到最下层的化工材料厂商,总共穿透了7层,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的地方。”楚庆解释。
科创生态是“磁石”,更是激发创新的“沃土”。
在张江作为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优势加持下,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有限公司参与和推动了中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工作,实现了中国药品管理的革命性变革。
和记黄埔医药则因此得以将其本土研发的首款抗癌创新药呋喹替尼迅速推向市场,并于去年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我们2002年带着‘要做中国自主创新药’的想法来到张江创业,成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和记黄埔高级副总裁崔昳昤说,张江是创业者的“福地”。
智能医疗科创企业森亿智能联合创始人马汉东解释在张江创业的原因:“一是公司发展需要具备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张江是非常难得的能找到这类人才的地方;二是我们与主要客户只有50米距离,非常方便。”
“我们要把创新的源头根植在这里,让头部企业带动更多小生态和垂直生态的形成,让更多企业成长起来,形成真正的溢出效应。”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涛告诉中新社记者。
在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看来,张江的发展是在建立一个科技、产业与教育融合的地方。
“开始的5-10年,张江建起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设施、新药创制大平台等一批科研设施;在此基础上,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得以成立,输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第三步则正好围绕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获得进一步发展。”印杰说。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强指出,张江科学城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略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稳步迈进。
对此印杰充满信心:“未来五年这里还会有一批科学设施建成,再加上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几平方公里可能就会容纳几万名科学家和教授,张江的未来不可限量。”
中新社上海4月20日电 题:浦东开发开放30年:科创“源代码”筑就张江创新生态“引力场”
作者 樊中华 郁玫 李姝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