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蓬勃兴起,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时,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收集,隐私风险随之提升。为此,社科院26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指出,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安全观念逐渐增强,参与调查的民众中超九成对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
蓝皮书调查显示,民众对第三方将个人信息和活动记录保存表示担忧,这一比例平均超九成。在第三方的划分中,民众对“政府机构”“户籍管理部门”“银行”这些具有较高社会信用的组织和机构比较信任,最不信任“中介机构”。
针对民众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担忧的原因,蓝皮书给出两方面解释。一方面,可能是层出不穷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引发民众担忧;另一方面,国内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和机制尚不健全。
蓝皮书指出民众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加谨慎。例如,避免使用那些要求实名的网站,在注册填写个人信息时选择隐藏信息,或因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而杜绝绑定银行账号。
值得注意的是,民众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手段正逐步多元化,除上述“被动防守”外,还会采取“使用虚拟网络或代理服务器进行无痕上网”、“安装增强保护的浏览器插件”等主动防御手段。
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王俊秀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民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需要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来规范个人信息采集、存储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此外,民众也要不断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注册信息时加以识别,谨慎选择。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李京泽)